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43篇
  免费   8714篇
  国内免费   9871篇
测绘学   3789篇
大气科学   7896篇
地球物理   11417篇
地质学   20985篇
海洋学   5456篇
天文学   2095篇
综合类   4250篇
自然地理   5440篇
  2024年   125篇
  2023年   553篇
  2022年   1791篇
  2021年   2012篇
  2020年   1683篇
  2019年   2071篇
  2018年   2335篇
  2017年   2314篇
  2016年   2609篇
  2015年   2445篇
  2014年   2742篇
  2013年   2918篇
  2012年   2795篇
  2011年   2867篇
  2010年   2962篇
  2009年   2699篇
  2008年   2658篇
  2007年   2389篇
  2006年   1971篇
  2005年   1814篇
  2004年   1391篇
  2003年   1352篇
  2002年   1342篇
  2001年   1350篇
  2000年   1460篇
  1999年   1671篇
  1998年   1290篇
  1997年   1201篇
  1996年   1092篇
  1995年   971篇
  1994年   834篇
  1993年   750篇
  1992年   588篇
  1991年   472篇
  1990年   340篇
  1989年   322篇
  1988年   284篇
  1987年   153篇
  1986年   150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101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65篇
  1981年   60篇
  1980年   36篇
  1979年   36篇
  1978年   14篇
  1977年   11篇
  1958年   32篇
  195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Velocity profile of a sand cloud blowing over a gravel surfac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article dynamic analyzer (PDA) measurement technology was used to study the turbul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variation with height of the mean horizontal (in the downwind direction) and vertical (in the upward direction) particle velocity of a sand cloud blowing over a gravel surfa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n horizontal particle velocity of the cloud increases with height, while the mean vertical velocity decreases with height. The variation of the mean horizontal velocity with height is, to some extent, similar to the wind profile that increases logarithmically with height in the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The variation of the mean vertical velocity with height is much more complex than that of the mean horizontal velocity. The increase of the resultant mean velocity with height can be expressed by a modified power function. Particle turbulence in the downwind direction decreases with height, while that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is complex. For fine sands (0.2–0.3 mm and 0.3–0.4 mm), there is a tendency for the particle turbulence to increase with height. In the very near-surface layer (<4 mm), the movement of blown sand particles is very complex due to the rebound of particles on the bed and the interparticle collisions in the air. Wind starts to accelerate particle movement about 4 mm from the surface. The initial rebound on the bed and the interparticle collisions in the air have a profound effect on particle movement below that height, where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s very high and wind velocity is very low.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张军  吴积善  游勇  程尊兰 《山地学报》2003,21(2):223-227
通过对云南蒋家沟粘性泥石流的野外观测 ,讨论了粘性泥石流残留层的定义特征 ,在大量实测数据基础上 ,分析了残留层易形成时段的特性 ;分别对一次泥石流过程、若干阵泥石流和一阵泥石流残留层的变化进行了相关分析 ;最后用观测数据分析了泥石流残留层的减阻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天山1号冰川厚度和冰下地形探测与冰储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号冰川的雷达回波探测 ,清晰地揭示出冰川底部冰 /岩界面的位置及其起伏变化特征 ,显示出雷达波对山地冰川良好的穿透能力和对冰下地形的高分辨能力 ,冰川雷达测厚的误差小于 1 .2 %。研究结果显示 ,1号冰川东支冰川平均厚度为 5 8.77m ,西支冰川平均厚度为 44.84m ,冰体厚度最大值发育于冰川中部趋于主流线位置。冰川冰储量计算表明 ,东支冰储量为 0 .0 5 1 868km3,西支冰储量为 0 .0 2 0 2 1 0km3。表面和底部地形有明显差异 ,主要因冰川动力过程对基岩强烈的地貌作用所致 ,意味着冰床的起伏地形对冰川浅层冰体的运动过程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6.
星载微波散射计技术及其在极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晓  鄂栋臣  邵芸  李震 《极地研究》2003,15(2):151-159
简要介绍了微波散射计的原理、星载微波散射计的发展状况及用于提高散射计图像空间分辨率的图像滤波重建算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几种星载微波散射计数据简要介绍了微波散射计在南北两极的应用情况 (海冰图测绘、海冰运动监测、海冰分类、极地冰盖研究等 )及其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997.
大多数火山喷发以强酸 (主要是硫酸 )的形式在极地冰芯中留下痕迹 ,通过冰芯连续电导率 (ECM)或各个雪冰样品SO42 - 浓度测定能够恢复历史上的火山作用。极地冰芯中已知年代的火山喷发还可用于冰芯定年。极地冰芯记录的火山信号大小依赖于火山喷发的规模和类型 ,火山喷发的地理位置和酸性气体组成 ,大气气溶胶传输 ,以及沉降地点的年积累率和沉积后生过程等。单个火山喷发通常会导致数月至数年的半球乃至全球范围的气候相对变冷 (这种现象在极区变得更明显 ) ,但过去大规模的爆炸性火山喷发对气候的影响及其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8.
以已有的数据、理论和模型为基础,在我国南方亚热带山地对MTCLIM模型的辐射估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对模型参数作了重新估计。经过改进后,辐射子模型中的参数B的变化不再用月平均温差表示,而是用月平均水汽压来表示。交互验证估计参数的方法能消除不良数据的影响,获得较好的模拟效果,最后估计的参数T0 nadir.dry、α、C、a和b分别为0 823、0 000039、1 7、0 0173和0 0000122。与用原来参数估计的结果相比,参数估计后预测的日总辐射结果有明显改善,相关系数R2从原来的0 55~0 73提高到0 65~0 82,总平均绝对误差从原来的3 81MJ/m·d-1降低为2 90MJ/m·d-1,减少了约1MJ/m·d-1。  相似文献   
999.
南岳衡山自然景观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南岳衡山是中国南方唯一的一座五岳名山,也是中国历史上南方最大的文化、宗教活动中心,素享“五岳独秀”、“文明奥区”、“宗教圣地”、“抗战名山”等盛名,是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具有独特的景观美学价值、丰富的科学艺术内容、多彩的景观景目。经数千年人类文明洗礼,又使其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衡山的景观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推出南岳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系列,以满足当代旅游者回归自然、绿色消费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